目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印象如东

民俗方言

信息来源:如东年鉴 发布时间:2018-01-11 字号:[ ] 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
【民俗】  如东民俗在漫长岁月里,随着移民及流民不断增多而在吸收中变化,在变化中融合,渐次形成特色鲜明又颇具广泛包容性的民俗风情。诸如乡井生活、衣食住行、时岁节庆、婚育丧葬、祈福求瑞、礼仪宗教等,都蕴藉并彰显着如东人勤劳、善良、淳厚与质朴的优良品德。外来居民带来简单劳动求生本领,在荒滩上“辟我草莱”或“煮海为盐”。同时,也带来各自故乡民风民俗,成为皋东民俗起源和发端。唐代(618―907),境内已逐渐成为风俗习惯杂陈之地。宋末明初,逐渐融入镇江、扬州市俗成分。民国初年,张謇倡导沿海开垦,一批称为“外沙”的启海人迁入,其分布以掘港和“皇岸”为界。掘港西以“本场人”风俗为根基,谦和好客;掘港东则以“启海”民俗为本原,直率开放。海堤外渔、盐民风俗久盛不衰;海堤内则显民风民俗相互掺杂、糅和、改良,加上文明新风影响,古今传承、新旧交融。几千年形成许多节日习俗,其中包括除夕、春节、元宵、清明、立夏、端午、中秋、重阳、冬至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增加元旦(俗称新年)、国庆等节日,一些外国洋节也被民众仿效。

在如东,人们通过各自行业赖以生存发展,形成独特的生产、生活习俗。工商界求生意兴隆;掘东人重视棉花种植;掘西人重视水稻生产,都各有一整套规矩。渔民生产禁忌与生活禁忌相联系,使渔民禁忌尤为特殊。两千多年的制盐史,使盐民形成独特的风俗民情。如东个性显明的民风民俗还上升为文艺形式。如马塘人打锣鼓与众不同,成为歇后语“马塘锣鼓——各打各。”掘港十番音乐和谐缠绵,成为歇后语“掘港十番——不紧不慢。”如东风俗中,都天菩萨出巡中“烧马伕香”、跳判官,被改编成民舞《跳马伕》和《钟馗嬉蝠》。1984年,演进中南海,并走出国门。

如东风俗雅俗共赏。掘东灶头画、掘西床头画和孙窑农民画,虽粗犷简单、大红大绿,却凸现风格,装点千家万户。如东人爱说嗙、放鹞子,《曹瘦脸儿打官司》系列故事登上大学论坛。如东放哨口风筝被外国人称为“空中交响乐”,成为全国4大风筝产地之一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,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被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。进入21世纪,随着经济发展,改革开放不断深入,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普遍提高。优秀传统风俗得到重視和继承,一些过时民俗逐渐淡化,一些新民俗相继产生,如东民俗在与时倶进中得以延伸、改革和发展。


【方言】  如东县域内方言有3种:第一种属于北方方言江淮方言区泰如片,其中内部又存在一定差异。一是本场话,即以县城掘港为中心的掘港话(亦称“掘西话”,跟“掘东话”对举而言),包括掘港(绝大部分)、长沙、曹埠(大部)、马塘、岔河、双甸、新店(北部)、苴镇、丰利、洋口(洋蛮河以东)等镇;二是西路话(亦称栟茶话、洋西话),从古坝北边向西,至与如皋交界一线以北地区,东至洋蛮河(通洋运河北段),包括栟茶、袁庄、河口(老秀贞乡南河以北)等镇。第二种属于吴方言,即沙里话(亦称掘东话),包括大豫、掘港(小部)等镇。第三种是呈现出江淮方言与吴方言过渡性质的方言,如通东话(俗称“南场话”),包括掘港(西南)、曹埠(南部)等镇;南通话,包括新店镇(南部)、曹埠镇(西部)等镇。